涪城:沖刺爭先涪城區“虎虎生威”開新局
涪城區政務服務中心大廳內,工作人員正為市民辦理業務
鏡頭 1
“過年好!請問需要辦理什么業務?”“你的資料已齊全,證件辦好后是給你郵寄還是你自己來取?”……在涪城區政務服務中心大廳內,各服務窗口一片忙碌。工作人員一邊熱情耐心地接待前來咨詢辦事的群眾,一邊認真辦理許可事項,指導和幫助申請人填寫各種表格。
涪城區行政審批局工商登記股股長陳德剛說:“節后的第一天,辦事群眾比較多,我們做足了相關工作,力爭做好服務企業和群眾的‘店小二’。”
針對假期后群眾辦事要求急、緊、快的特點,為全力保障群眾和企業辦事需求,涪城區政務服務中心所有窗口均按照“一個窗口受理、一站式審批、一條龍服務”的模式運行,確保群眾辦事快捷順利。
“針對節后有可能出現的辦事高峰,我們在做好窗口服務的同時,還積極引導群眾通過預約辦、網上辦等方式錯峰辦理,最大程度地方便和滿足群眾辦事需求。”涪城區行政審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。
涪城區就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正在網上發布就業用工信息 (唐煌攝)
鏡頭 2
人勤春早務工忙。記者來到涪城區就業服務中心,只見工作人員正在忙著為即將舉行的春季招聘會忙碌著。
“春節期間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后,由于對家中的牽掛和在外的不穩定,不少務工者在春節過后選擇了留在家鄉尋找工作或者選擇創業。”涪城區就業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。
為了讓務工人員找到心儀的工作,也為了保障在涪企業用工需求,涪城區就業服務中心便提前謀劃,多舉措抓好就業服務保障。
“我們將充分利用綿陽公共招聘網和微信公眾號‘涪城就業’,大力開展網絡招聘,精準推送用工信息,幫助企業找到合適的員工,也幫助務工者找到合適的崗位。”涪城區就業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,為做好精準就業服務,在做好線上招聘的同時還將開展線下招聘會,為各類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搭建供需交流的平臺,提高就業服務的成效。
豐谷鎮工作人員走進田間查看小麥病蟲害 (李雪攝)
鏡頭 3
“今年要加快主題公園建設”“譚德政烈士紀念園的提升改造工程也要加快推進”“西蜀古鎮需要整體規劃、分步實施”……2月7日一大早,在豐谷鎮政府的會議室里,一場圍繞全鎮高質量發展的討論會在火熱的進行著。
豐谷鎮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鎮,先后被評為“全國重點城鎮”、全省“百鎮建設行動”試點鎮。蘆筍產業作為該鎮的主打產業,已成功申報“涪城蘆筍”農產品地理標志。同時,豐谷鎮還圍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建設,在全域推進全國“一村一品”特色農業示范村鎮建設,目前青花椒、生豬、鴕鳥、蠶桑、特色水果等已成為全鎮支柱產業。
作為“蔬香綠野”蘆筍大健康農業主題公園的承載地,全鎮共有蘆筍1800畝,2021年全鎮蘆筍毛利收入達到5760萬。
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2022年重要任務。”豐谷鎮黨委書記傅鵬介紹,今年,豐谷鎮將進一步推進“三點一環”格局發展,推動“蔬香綠野”蘆筍大健康農業主題公園實現深入產業化、全面園區化、同步公園化。“我們還將對精品草莓等特色果蔬進行品牌包裝,讓全鎮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,為奮力推動西部現代化強區建設貢獻豐谷力量。”
涪城區綜合行政執法人員在整治市場周邊秩序時,幫賣菜散戶將菜移至市場內
鏡頭 4
2月7日一大早,記者來到位于中心城區的富臨外灘鼓樓綜合市場,只見涪城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的工作人員已早早來到市場,開展市容市貌秩序整治工作。
涪城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城廂一中隊中隊長王俊介紹,春節過后,隨著市民的回歸,商圈周邊和重點路段沿街門店容易產生出店占道經營現象,為給廣大市民營造整潔有序的生活環境,王俊說:“節后我們將加大巡查力度并開展市容市貌秩序專項整治,加強對出店經營、流動攤點、違規戶外廣告等行為的管理。”
據了解,在春節期間,涪城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在環境衛生整治中,主要采取以教育、勸導為主的執法方式,讓城市管理更有溫度,確保了城區“節日氛圍”與“市容秩序”雙贏。
建國門社區工作人員為老人辦理退休年度生存金審核業務
鏡頭 5
“大叔,新年好。您先坐會兒,喝點熱水,我馬上為您辦理年度生存金審核。”2月7日上午,在城廂街道建國門社區的“黨群暖心驛站”內,工作人員曾玉剛送走辦理失業金申請的陳大姐,便又忙著為社區退休人員李先誠辦理退休年度生存金審核業務,并為老人送上一袋慰問香米。
作為群眾家門口的“辦事點”,社區的“黨群暖心驛站”在服務當地群眾“最后一米”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“新的一年,我們將通過‘黨群暖心驛站’,不斷完善便民服務體系,提升辦事效率、優化服務質量,更好地為居民群眾和轄區的企業商戶服務,切實增強社區凝聚力,讓社區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節節攀升。”建國門社區黨委書記胡斌介紹,建國門社區“黨群暖心驛站”集政策法規宣傳、流動黨員報道、商家營商服務、便民服務等功能于一體,同時設置了閱覽區、休息區,“居民到這里就能有一種家的感覺”。
據了解,目前涪城區共建成“黨群暖心驛站”14個,“有事辦,進驛站;到驛站,一站辦”在全區居民群眾中逐漸形成共識和習慣。(楊海燕/文 涪宣/圖)